双十二和双十一有什么区别
每年双十一和双十二各大电商都会有促销活动,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促销,双十一和双十二有什么区别呢?根据专业人士指出,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参与的商家有所不同。 双十一的流量主推天猫商城,而随之而来的双十二,主推的则是淘宝集市c店,或者一些一钻、二钻、三钻的中小卖家。
双十二和双十一有什么区别
业内人士指出,双十一是阿里的重头戏,针对的是天猫平台,对天猫的商家,尤其是原有的线下品牌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损害了淘宝的中小商家的利益,而双十二主要是针对淘宝商家,其作用是安抚淘宝小商家对双十一截流的不满,顺便再提升一下业绩和关注。
另外,双十二与双十一最大的不同就是,双十二将有数十万线下商户参与活动,覆盖餐饮、超市、便利店、外卖、商圈、机场、美容美发、电影院等八大线下场景,活动遍及全国200多个城市和澳洲、亚洲及港澳台12个国家与地区,为上亿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双十二活动,已经成为了线下服务业的消费狂欢。
当然双十一和双十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区别,但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还是不一样的,就是能否从中得到优惠,对此,有些网友认为,近年来双十二的地位略显尴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双十二的优惠力度不如双十一,双十二主要针对的是作为渠道方的淘宝小商家,这类卖家往往没有太大的利润空间,所以肯定折扣肯定不如前者。
另外聪明的商家都知道不能过度透支买家的消费能力,但双十一无疑集中透支了一批购置力,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又有圣诞、元旦等大节紧随其后,前后夹击之下,双十二很难再次触发消费者像面对双十一时那样的热情了。
双十一从诞生经历了从草根节日到如今的消费狂欢节的过程,光棍节最初成型于1993年,南京大学寝室四个大四学生每晚举行的卧谈,之后光棍节从校园走入社会,得到一众单身男女群体的认同,伴随群体活动和网络媒介的传播,光棍节在社会逐渐流行。
在2009年之前,光棍节一直以草根文化的形式流行,直到2009年张勇接手淘宝商城,随后借助微博第一次将11.11作为淘宝的促销节引爆了网购市场。
光棍节也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光棍节通过少数人讨论逐渐成型并有自己的名称,有固定的庆祝时间,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放式。
在经过网络社交媒体的讨论和宣传后,大众对光棍节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天不同的人有自己的庆祝方式,比如光棍们可以聚在一起狂欢,可以网上购物狂欢,有的光棍可以在这天“脱光”等。
而在双十一购物狂欢出现后,这种节日的仪式感被商家更加的放大化,购物消费成了一种仪式活动,天猫成了光棍节物质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它既是节日的象征,也具有烘托节日氛围的作用。然后身在其中的我们在这天就开始了买买买的节奏。
而双十一,把人们的购物欲激发了出来,紧接着就要选择购买的商品,面对玲琅满目的商品,价格就成为了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样的商品,当然价格更低的更受青睐,所以在双十一刚开始的几年,商家宁愿赔钱也愿意混个脸熟。
许多商家在这一天拼命刷单,只为能有一个好的交易数据,而消费者也在通过各种数据排名的比较来选择自己中意的店家购买商品。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商家和消费者在双十一各取所需,每年双十一的战绩也在不断强化着消费者的心理。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今商家被转换成信誉、销售量、价格等数据形式供消费者比较权衡。这之中会有许多缺少理性的消费者在今年的双十一前夜由卫视晚会引爆购物狂欢,在各种秒杀、低价面前逐渐丧失抵抗力。加入到“购物狂欢”的仪式之中。
双十二:是鸡肋还是阿里的下一个突破口?
双十二最开始是淘宝网针对2012年12月12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而进行的一次促销活动。
双十二促销活动不同于双十一的促销模式,一改往常按照品类进行纵向组织的形式,指向电子SNS(专指社交网络服务,包括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整合新秩序的试验,在12.12活动中,消费者不再被动的等待着商家上架货品、打折销售,而是直接向卖家发出求购信号,挑选喜欢的商品——加入购物车/收藏夹——点击求优惠求动力按钮。
但由于双十二所处的这个尴尬的时间——前有双十一,后有圣诞和元旦,其经过各平台宣传之后销售额仍明显不如双十一。在2013年,阿里并没有公布双十二的具体销售额,只以“200万余卖家完成交易”潦草概括,鸡肋无疑。造成了只闻双十一,不闻双十二这样尴尬的境地。
阿里2014年的双十二促销凭借移动支付一鸣惊人,使大量从不网购的消费者——“大妈群体”注册了支付宝钱包,为即将发力的线下支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移动支付的革命。这不得不说是阿里运作双十二以来最成功的一次。
但阿里的尝试还远远不止这些。众所周知,阿里一直以来都希望开拓自己的社交圈子功能,无论是阿里旺旺还是之前的来往都是在社交上的尝试,然而都不理想。前段时间支付宝就为博眼球引入众多美女的“校园日记”“白领日记”两个圈子,但之后因为照片尺度过大相继被解散。这使再次尝试打造网络社区的阿里又没能顺利涉足社交领域。
但是阿里还有双十二,这个之前被认为是鸡肋,而今同样被仪式化的“掘金节”可能又会被委以重任。2016年是“中国网络直播元年”,网络直播从无人问津的手机应用,变为充斥在年轻人休闲时光的热门话题。有明星大牌的直播,也有草根网红的崛起,主播们从狭小的直播间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今年的双十二就加入了商家直播这一环节,从12.1至12.12,每天都有一个主题,比如12.1是“前方高能!大开眼界—猎奇日”,12.4“二次元拯救世界—二次元日”。有的商家在直播中展示自己参与双十二的商品,对发问的消费者也会耐心的讲解和展示,有的带你参观商品加工的工厂,例如,音箱的生产流程等。
在直播期间商家会在点赞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抽奖,送礼物,进入观看的观众必须关注该商家才能参与抽奖活动。网络直播打破了过去消费者只能和客服沟通的局限性,通过视频直播形式直接与店主沟通,并且能更好地观察商品。
这样,商家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便构建起来了。
阿里会不会以网络直播为突破口再次发力社交?相信阿里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契机。
人作为一种高度社会性的动物,语言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能正常的无障碍的进行沟通和互动。而直播正式这种互动过程的具体呈现。米德认为,互动对于个人来说包括:生理性冲动和反应性理智之间的互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以及自我与社会的互动。
即:人类虽然与动物一样都具有生理性冲动,但人能根据当时所处的情境,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形势;人的愿望受到社会行为准则的束缚;个人与社会结构性关系的互动。人们通过符号性行动在互动中理解对方行动的意义,不断协商,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规范和当时的情境。
引入商家直播无疑会增加其与消费者的互动,进而使商家能很好地把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同时为个性化消费时代储备经验。消费者也能通过互动对商家有所了解,促进理性消费。两者之间的互动也能为经济领域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总之,双十一与双十二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但二者都在创造一种仪式感,利用每年的固定时间使产品融入仪式,进而达到让人们不断地进行仪式那样不断地消费商品。作为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参与到这种仪式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成为主角,成为“马云背后的女人或男人”,同时在仪式中能分享经验,开启“购物狂欢”的信仰。所不同的是,双十一偏重狂欢,双十二侧重互动,但最终的赢家都是阿里巴巴。